微塑膠污染完整指南:了解影響與防護措施

📋 快速摘要

項目詳細資訊
主要問題微塑膠污染環境與食物鏈
健康風險等級⚠️ 中風險 - 證據增加中
微粒定義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
主要來源原生微塑膠、次生微塑膠
高污染食物貝類、魚內臟、海鹽
防護措施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環保產品
2024-2025研究微塑膠已在人體多個器官中檢測到,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

⚠️ 安全指南

重要提醒:
  • 2024-2025年最新研究:微塑膠已在人體多個器官中檢測到,包括大腦、心臟、睪丸、胃部、淋巴結、胎盤等
  • 心血管疾病風險:2024年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動脈斑塊中的微塑膠與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風險增加450%相關
  • 貝類等海鮮仍可正常食用,營養價值大於風險
  • 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使用
  • 選擇環保包裝和可重複使用產品
  • 支持立法限制塑膠微粒生產
  • 考慮使用過濾系統減少飲用水中的微塑膠
一樣先說結論: 關於塑膠微粒,我們可以在了解更多之後,選擇放下擔心,或是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 相關內容

  • 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
  • PM2.5空氣污染與健康
  • 隱形眼鏡回收與環境影響
  • PTFE牙線毒性問題
  • 漂白水使用安全
  • 藍光對眼睛的保護
  • 冷天氣會導致感冒嗎?
  • 嬰兒不應該喝果汁
  • 如何安全食用魚類
  • 如何烹調蔬菜
  • 地中海飲食完整指南
  • 維生素C完整指南
  • 天然免疫支持方法
準備載入

微塑膠污染現況解析

塑膠微粒是看不到的,但目前塑膠微粒已經普遍的存在我們的水環境中、甚至是大氣中都有懸浮的塑膠微粒1。坦白說,塑膠微粒也並非第一天是這樣的,畢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大部分環境的汙染也都是漸進式的2

塑膠微粒的問題,也是如此,往好處看,目前各個國家都已經開始關注這個議題,並且有相關的研究在進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並且慢慢地有國家開始立法從源頭限制製造出更多的塑膠微粒。

國際法規發展

歐盟於2021年7月3日啟動全面性的塑膠禁令,多項一次性塑膠產品將被禁售與禁用;加拿大也有相關禁令。

2023年10月17日起,歐盟委員會法規(EC) No 1907/2006 附錄17- Entry 78 正式生效,禁止在市場上投放故意添加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或合成聚合微粒(Synthetic polymer microparticles)產品,以下統稱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在產品中的濃度不得高於重量的0.01%。5mm以下的顆粒狀塑膠微粒、以及15mm以下且長度與直徑的比值大於3的纖維狀微塑膠均在禁令範圍內。

微塑膠的定義與分類

什麼是微塑膠?

微塑膠被定義為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3,它們一般分為:

  • 原生微塑膠:為了使用在產品如護膚去角質品等故意製造的小尺寸塑膠4
  • 次生微塑膠:來自於更大的塑膠廢料在環境退化影響下的碎片,例如,暴露在太陽光下5

生活中的微塑膠例子

先簡單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一定遇過的塑膠微粒。

牙膏中的柔珠: 有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在牙膏中看到塑膠微粒(柔珠),就牙膏裡面出現小小顆、有顏色的顆粒,刷起來會按摩牙齦,用來去除牙齒上的汙垢。

洗面乳中的柔珠: 又或者是洗面乳裡面出現的柔珠(去角質用),這些都是塑膠微粒,也是定義中所謂的原生塑膠微粒。

目前台灣市面上已經沒有這些柔珠相關的產品了。政府因為環境汙染的問題,已經立法禁止製造與生產、進口相關的產品。

次生微塑膠: 另外一種塑膠微粒,是更複雜且目前難以被完全禁止的,次生塑膠微粒,也就是塑膠廢棄物在環境中的分解產物。

這些塑膠微粒,可能是塑膠袋、塑膠瓶、塑膠容器、塑膠衣物、塑膠玩具、塑膠包裝等等,這些塑膠廢棄物在環境中,經過陽光、風吹雨打、海水浸泡、微生物分解等等,逐漸分解成為塑膠微粒。

微塑膠對健康的影響

微塑膠在人體中的分布

跟空氣一樣,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它們在空氣中、水中、土壤中、食物中、甚至是我們的身體中6

2024-2025年最新研究發現:微塑膠已在人體多個器官和組織中檢測到,包括大腦、心臟、睪丸、胃部、淋巴結、胎盤、尿液、母乳、精液,甚至新生兒的第一次排便中7。這種廣泛存在表明從出生前就開始的慢性、終身暴露7

我們早已與塑膠微粒共存,但目前證據顯示塑膠微粒可能對健康造成實質性風險7

有部分的塑膠微粒,會隨著糞便、排泄離開我們的身體,但不是全部8。這些塑膠微粒,大部分也是分散式的在人體中,例如,肺部、腸道、淋巴系統、血液中,甚至是細胞中9

某方面,這算是人類的自業自得,可以選擇放下擔心,讓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來處理這些塑膠微粒。事實上,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與免疫力有助於身體處理環境污染物。

塑膠微粒是某種環境毒素,毒抗、自體回血還抗得住的話,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微塑膠的健康風險評估

2024-2025年最新研究狀況:

  • 心血管疾病風險:2024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里程碑研究發現,動脈斑塊中有微塑膠的心臟病患者在三年內發生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比沒有此類顆粒的患者高450%710
  • 代謝和免疫影響:動物和細胞研究將微塑膠與炎症、免疫抑制、組織惡化、異常器官發育、細胞損傷和代謝功能改變聯繫起來711
  • 生殖和發育影響:證據表明微塑膠可能損害生殖健康和胎兒發育,在胎盤組織和新生兒中發現了顆粒7

潛在風險:

  • 可能吸附有毒物質12
  • 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13
  • 可能引起炎症反應14
  • 可能影響腸道菌群15
  • 2024-2025年新增: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710

微塑膠的傷害機制

2024-2025年研究發現的傷害機制:

  1. 物理干擾:微塑膠可以物理性地嵌入組織和細胞中,可能破壞細胞功能並引起炎症1011
  2. 化學物質釋放:微塑膠可以釋放有毒化學物質,如BPA、鄰苯二甲酸鹽和重金屬,這些物質已知會破壞神經、生殖和內分泌系統1011
  3. 其他毒素載體:微塑膠可以吸附和運輸其他環境污染物(如鎘)和病原體,可能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和毒性11
  4. 分子和細胞變化:微塑膠可以進入細胞並改變基因表達,如最近對人體血管細胞的試點研究所示711

微塑膠污染的食物來源

高污染食物清單

我想,部分的人比較容易擔心,那麼有哪些做法可以減少塑膠微粒的攝取呢?

作為吃浮游生物的貝類如蚌和牡蠣,特別容易攝取和累積微塑膠16

  • 貝類如蚌和牡蠣
  • 魚類的內臟
  • 甲殼類(蝦、蟹等)
  • 海苔

不過,根據2017年聯合國關於漁業和水產養殖中微塑膠的報告,微塑膠在海鮮中的健康風險很低,考慮到它們的營養價值,仍然鼓勵消費者食用貝類。事實上,地中海飲食中包含了豐富的海鮮,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遠超過微塑膠的潛在風險。

就你可以正常吃這些東西,不用太擔心。

其他微塑膠攝取途徑

但除了食物,也會從一次性的塑膠產品、容器的接觸中攝取到,例如:

  • 罐裝水
  • 塑膠吸管
  • 塑膠容器的食物
  • 塑膠袋裝的食物

2024-2025年研究新增暴露途徑:

  • 吸入(空氣中的微塑膠)
  • 攝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
  • 皮膚接觸
  • 職業暴露(如製造業中的塑膠粉塵)11
如果你願意麻煩點,可以選擇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例如,帶自己的水壺、帶自己的餐具、帶自己的環保袋。

微塑膠污染的防護策略

個人防護措施

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 使用可重複使用的水壺
  • 攜帶環保餐具
  • 使用環保購物袋
  • 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

選擇環保產品:

  • 避免含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產品
  • 選擇天然纖維衣物
  • 使用環保清潔用品
  • 支持環保品牌

2024-2025年新增防護建議:

  • 考慮使用過濾系統減少飲用水中的微塑膠
  • 避免使用合成纖維衣物以減少洗滌過程中產生的微塑膠
  • 選擇可重複使用和耐用的產品11

生活習慣改善

日常生活中的改變:

  • 減少外帶食物包裝
  • 選擇散裝商品
  • 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吸管
  • 避免使用塑膠保鮮膜

飲食選擇:

  • 選擇新鮮食材而非加工食品
  • 減少包裝食品消費
  • 支持本地農產品
  • 選擇有機認證產品

微塑膠污染的環境影響

海洋生態系統影響

微塑膠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包括:

  • 生物攝入:海洋生物誤食微塑膠
  • 食物鏈污染:微塑膠在食物鏈中累積
  • 棲息地破壞:影響海洋生物棲息環境
  • 化學污染:吸附有毒物質

2024-2025年研究新增發現:

  • 海洋生物攝入微塑膠往往以犧牲真實營養為代價,導致營養不良、生長遲緩和疾病易感性增加11
  • 微塑膠可以在食物鏈中生物累積和生物放大,可能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捕食者11

陸地環境影響

微塑膠在陸地環境中的影響:

  • 土壤污染:影響土壤微生物
  • 水體污染:污染地下水
  • 空氣污染:懸浮微塑膠顆粒
  • 農業影響:可能影響農作物生長

2024-2025年研究新增發現:

  • 微塑膠現在從喜馬拉雅山的雪到北極海沉積物中都有發現,污染了海洋、淡水和陸地生態系統1011
  • 它們可以持續數十年或數世紀,分解成更小的顆粒(納米塑膠),更難檢測和去除10

微塑膠與其他健康因素的關聯

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微塑膠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適當的營養補充和天然免疫支持有助於增強抵抗力。

與環境健康的關聯

微塑膠污染與整體環境健康密切相關,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和環境保護有助於減少微塑膠暴露。

未來趨勢與解決方案

科技發展

新興技術:

  • 生物降解塑膠研發
  • 微塑膠檢測技術
  • 塑膠回收技術改進
  • 環保材料開發

2024-2025年研究進展:

  • 正在研究吃塑膠的微生物和先進過濾系統,但大規模實施仍處於早期階段11

政策發展

國際合作:

  • 全球塑膠公約
  • 跨國污染治理
  • 技術標準統一
  • 監測網絡建立

2024-2025年研究優先事項:

  • 迫切需要進行縱向人體研究
  • 改進檢測技術
  • 從源頭減輕微塑膠污染的干預措施711

總結:面對微塑膠污染的積極行動

任何的方便,都是有代價的,只是這些代價,不是我們要去付的,而是我們的下一代要付的。你可以選擇放下對於塑膠微粒的擔心,但你也可以選擇採取行動,減少塑膠微粒的產生。

但自私人類的特性,讓環境的議題,很難透過道德的呼籲,讓人類去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需要透過立法從源頭去改變行為,像是汽車的安全帶、機車的安全帽等。

透過對一個議題的了解,往往可以讓我們更有力量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可以更有力量去影響周遭的人。

關鍵行動要點:

  1. 個人行動: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選擇環保產品
  2. 生活習慣:改變消費習慣,支持環保品牌
  3. 社會參與:支持環保政策,參與環保活動
  4. 教育推廣:提高環保意識,影響身邊的人

📚 參考文獻

2024-2025年最新研究


最後更新:2025年1月15日
審核狀態:已完成醫學審核
下次審核:2026年1月

常見問題解答

微塑膠污染常見問題

什麼是微塑膠?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的定義,微塑膠是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物質。它們被分為原生微塑膠(生產時就小於5毫米的尺寸)和次生微塑膠(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因日曬而分解產生的)。

微塑膠能進入食物鏈嗎?

是的,因為它們的體積小,微塑膠可以被生物體攝入,因此相較於較大的塑膠碎片對野生生物的威脅更大。微塑膠更有可能進入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類身上。

攝入微塑膠可能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2024-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微塑膠已在人體多個器官中檢測到,包括大腦、心臟、睪丸、胃部、淋巴結、胎盤等。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動脈斑塊中的微塑膠與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風險增加450%相關。這些物質可以在海洋中吸附有毒物質並作為載體。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微塑膠污染?

根據2017年聯合國關於漁業和水產養殖中微塑膠的報告,微塑膠在海鮮中的健康風險很低,仍然鼓勵消費者食用貝類,考慮到它們的營養價值。然而,對於擔心攝入微塑膠的人來說,可以使用反滲透過濾來從自來水中移除大部分微塑膠粒子。

我們如何防止塑料污染惡化?

預防措施包括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實施正確的廢物分類和回收、避免使用合成纖維衣物以減少洗滌過程中產生的微塑膠,以及選擇可重複使用和耐用的產品。

哪些食物最容易受到微塑膠污染?

貝類如蚌和牡蠣、魚類的內臟、甲殼類(蝦、蟹等)、海鹽、海苔等海鮮產品最容易受到微塑膠污染,但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遠超過微塑膠的潛在風險。

Footnotes

  1. Geyer, R., Jambeck, J. R., & Law, K. L. (2017).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Science Advances, 3(7), e1700782.
  2. Allen, S., Allen, D., Phoenix, V. R., Le Roux, G., Durántez Jiménez, P., Simonneau, A., ... & Galop, D. (2019).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a remote mountain catchment. Nature Geoscience, 12(5), 339-344.
  3. Arthur, C., Baker, J., & Bamford, H.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orkshop on the Occurrence, Effects, and Fate of Microplastic Marine Debris.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NOS-OR&R-30.
  4. Fendall, L. S., & Sewell, M. A. (2009). Contributing to marine pollution by washing your face: microplastics in facial cleanser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58(8), 1225-1228.
  5. Andrady, A. L. (2011). Micro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62(8), 1596-1605.
  6. Cox, K. D., Covernton, G. A., Davies, H. L., Dower, J. F., Juanes, F., & Dudas, S. E. (2019).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3(12), 7068-7074.
  7. Stanford Medicine. (2025). Microplastics found in human tissues: New research reveals widespread presence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s. Stanford Medicine News Center. 2 3 4 5 6 7 8 9
  8. Schwabl, P., Köppel, S., Königshofer, P., Bucsics, T., Trauner, M., Reiberger, T., & Liebmann, B. (2019). 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1(7), 453-457.
  9. Leslie, H. A., van Velzen, M. J., Brandsma, S. H., Vethaak, A. D., Garcia-Vallejo, J. J., & Lamoree, M. H. (2022).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63, 107199.
  10.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Microplastics in arterial plaqu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0(15), 1423-1432. 2 3 4 5 6
  11. Harvard Medicine Magazine. (2025). The invisible threat: Microplastics and human health. Harvard Medicine Magazine, 28(2), 45-5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Teuten, E. L., Saquing, J. M., Knappe, D. R., Barlaz, M. A., Jonsson, S., Björn, A., ... & Takada, H. (2009). Transport and release of chemicals from plastic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wildlif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4(1526), 2027-2045.
  13. Meeker, J. D., Sathyanarayana, S., & Swan, S. H. (2009). Phthalates and other additives in plastics: human exposure and associated health outcom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4(1526), 2097-2113.
  14. Wright, S. L., & Kelly, F. J. (2017). Plastic and human health: a micro issu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1(12), 6634-6647.
  15. Lu, L., Wan, Z., Luo, T., Fu, Z., & Jin, Y. (2018).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induce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hepatic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in mic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31, 449-458.
  16. Van Cauwenberghe, L., & Janssen, C. R. (2014).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