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怎麼辦?

一覺醒來,眼睛無神,拖著疲累的身體過一天,仰賴咖啡來撐過每一次的會議。

失眠,糾纏著無數人的夜晚,造成他們白天昏昏欲睡。

台灣人在 2017 年就有高達 11.3% 的成年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1。2024-2025年研究顯示,全球失眠盛行率持續上升,特別是在疫情後期,慢性失眠的發生率可能更高2

本文帶你了解失眠的神秘面紗,剖析各種治療方法,包括有爭議性的安眠藥,為那些渴望重新擁抱夜晚安眠的人提供一線希望。

失眠了,怎麼辦?完整解析失眠治療方法
克服失眠失眠原因安眠藥副作用

📋 快速參考指南

項目詳細資訊
失眠定義• 難以入睡、維持睡眠或過早醒來
• 每週至少三次持續三個月以上為慢性失眠
常見原因• 工作壓力、學業、情緒問題
• 疾病和精神健康狀況
• 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
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CBT-I)
• 生活方式調整
• 藥物治療(需醫師處方)
睡眠衛生• 固定睡眠時間
• 避免咖啡因和藍光
• 規律運動和日曬
注意事項⚠️ 不要自行服用處方藥物
⚠️ 安眠藥僅作短期治療
⚠️ 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 安全注意事項

使用前注意

  • 必須先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診斷
  • 了解失眠的根本原因
  • 評估是否適合藥物治療

使用期間注意

  • 嚴格按照醫師指示服用
  • 避免與酒精或其他藥物併用
  • 注意藥物副作用和依賴性

何時停止使用

  • 🚫 出現嚴重副作用(呼吸困難、過敏反應)
  • 🚫 藥物依賴性增加
  • 🚫 醫師建議停止使用

何時就醫

  • 🏥 失眠持續超過兩週
  • 🏥 出現嚴重副作用
  • 🏥 藥物依賴或成癮症狀
  • 🏥 合併其他精神健康問題

失眠的神秘世界

失眠的特徵是持續性的入睡困難、很難維持睡眠狀態、醒來很多次或過早醒來,失眠會嚴重影響你的日常功能。

平常工作、學業和情緒波動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成為不眠之夜的導火線。

此外,疾病和精神健康狀況,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症和躁鬱症,也可能造成失眠,形成惡性循環,難以治療3

失眠的面具

失眠主要是難以入睡、醒來很多次或過早醒來。

每週至少三次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構成了慢性失眠4

白天會讓你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和對睡眠的渴求與焦慮,會讓你很容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5

如果是這樣,那麼吃安眠藥會好嗎?

治療失眠:藥物之路

處方安眠藥

像是苯二氮䓬類、非苯二氮䓬類、抗抑鬱藥以及褪黑激素受體激動劑,都是對抗失眠的藥物清單6。2024-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雙重食慾素受體拮抗劑(DORAs)**如達利多雷克桑特(Daridorexant/Quviviq)已成為新一代失眠治療藥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較少的認知副作用7

然而,儘管一些知名醫學期刊如《柳葉刀》對特定藥物的效能讚不絕口,但這些藥物往往帶著副作用—頭暈、噁心和上癮等潛在風險8

因此,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

如何下處方簽是醫生的責任,而我們可以在了解這些藥物的前提下,去了解是否還有其他方式緩解失眠。

非處方(OTC)助眠藥 - Diphenhydramine、Doxylamine

市面上常見的OTC非處方助眠藥品,成分主要是抗組織胺藥品,常用於改善過敏症狀。

這種抗組織胺能穿透血腦屏障,引起昏昏欲睡的現象,故被做為短暫失眠的助眠藥,一般建議睡前30分鐘服用9

由於此類藥物容易產生藥物耐受性,連續服用10天以上,助眠效果會漸漸變弱,所以僅適用於短暫助眠使用10

OCT 可能會破壞睡眠質量和認知功能。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更需謹慎使用。

褪黑激素:萬靈丹還是安慰劑?

這種激素已成為睡眠輔助領域的一顆明星。

儘管如此,關於其成分的均勻性和長期安全性的爭議仍令人對其廣泛使用存有疑問11

雖然在美國褪黑激素很容易取得,也有許多研究證明它的安全性,但是在台灣,褪黑激素是處方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非藥物介入:更溫和的方法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

CBT-I 經常被譽為慢性失眠治療的黃金標準,它可以重塑夜間的焦慮為更健康的睡眠觀念12。2024-2025年最新治療指南明確指出,CBT-I應作為慢性失眠的一線治療方法,優於藥物治療13

透過個人或數位方式,CBT-I 可以讓不同人群有更好的睡眠質量14

通過生活方式調整鋪路

如果你想要改善睡眠,那麼生活方式調整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每天相同的時間準備睡覺、固定的睡前儀式和避開咖啡因等刺激物15

規律的運動與足夠的日曬來刺激身體本身的褪黑激素跟睡眠的機制,也是很重要的16

一般來說,每天早上去曬15分鐘左右的太陽,可以調節你身體本身的褪黑激素,讓你晚上更容易入睡17

其他療法

冥想是很好釋放壓力的方法,如果你的失眠與壓力相關,那麼冥想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有用18

有些精油可以讓你更容易入睡,例如薰衣草、檸檬香茅、甜橙、橙花、檀香、檜木、檸檬,香味也是很好的療法19

尋求與自身的平衡,進而放掉過多的壓力,放鬆,才能好好休息。

💊 治療指南

推薦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適用情況治療時間效果注意事項
CBT-I慢性失眠6-8週長期有效一線治療,需要專業指導
生活方式調整輕度失眠持續進行漸進改善需要耐心和堅持
DORAs慢性失眠短期使用中等效果新一代藥物,較少副作用
褪黑激素時差調整短期使用中等效果台灣需處方,適合老年人
苯二氮䓬類短期失眠2-4週快速見效依賴風險高,需醫師處方

使用方式

  1. 評估階段:諮詢醫師,了解失眠原因
  2. 治療階段: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3. 追蹤階段:定期回診,調整治療策略

最佳使用時機

  • 失眠影響日常生活時
  • 非藥物方法無效時
  • 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時
  • CBT-I治療後仍需要藥物輔助時

安眠藥的風險和限制

依賴困境

使用處方簽服用安眠藥避難的人們,有時會遇到藥物依賴性和反彈性失眠的困擾。

有些安眠藥會讓你在服用後的幾個小時內感到疲倦,但是在藥效消失後,你可能會感到更加清醒,這就是所謂的反彈性失眠20

也有可能在長期使用安眠藥時,會產生藥物依賴性,讓你無法在沒有安眠藥的情況下入睡21

而這些,長期惡性循環下來,可能會讓你失眠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安眠藥的副作用

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安眠藥也不例外。

例如在清醒的時候,反而很嗜睡,思緒模糊、身體搖搖晃晃、無法平衡22

使用安眠藥,可能會讓你在睡眠中,無法做到深度睡眠,進而影響你的睡眠質量23

惡化健康結果的陰影

安眠藥與老人癡呆症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性24

如果可以,請將安眠藥當作短期的治療手段,不要長期使用。

總結

如果長期失眠,請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並且不要自行服用處方藥物。

每個失眠的人都需要了解更多如何讓你更好睡的作法,請培養自己的睡眠儀式,以及固定時間進房間睡覺。

日光扮演著很重要的生理功能,調節著身體的褪黑激素與睡眠的機制,所以每天早上曬太陽,可以讓你晚上更容易入睡25

晚上的藍光,會讓你的褪黑激素分泌減少,所以在睡前,不要使用手機、電腦、平板等螢幕,讓你的褪黑激素分泌正常26

如果你的失眠與壓力相關,那麼冥想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有用。

安眠藥是臨時的盟友,但它們需要謹慎使用。

與醫生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定期諮詢,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整治療策略。

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你的身體可以自然的入睡,才是最重要的。

健康的身體背後,一定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 相關閱讀

相關主題

  •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 地中海飲食指南
  • 如何避免假日增重
  • 維生素D的功效與攝取
  • 如何處理便秘問題
  • 如何預防胃食道逆流
  • 如何安全使用漂白水
  • 室內空氣污染防護
  • 如何正確刷牙

延伸閱讀

  • 維生素D的功效與攝取
  • 如何處理便秘問題
  • 如何預防胃食道逆流

預防與保健

  • 如何安全使用漂白水
  • 室內空氣污染防護
  • 如何正確刷牙

常見問題

什麼是失眠以及在台灣有多常見?

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特徵是難以入睡、維持睡眠或太早醒來。在台灣,2017年慢性失眠的盛行率為11.3%。

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工作壓力、學業、情緒問題、疾病,以及某些心理健康狀況,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和躁鬱症。

失眠的三種主要症狀是什麼?

失眠的三種主要症狀是難以入睡、維持睡眠困難和早於期望時間醒來。

根據持續時間,失眠有哪兩種類型?

失眠可以分為短期,持續幾天或幾週;或慢性,至少每週發生三次且持續超過三個月。

失眠患者常見的白天症狀有哪些?

失眠患者可能會經歷虛弱、噁心、集中力或注意力下降、社交技巧受影響、易怒、白天嗜睡、動機或活動減少,以及擔心自己的睡眠問題。

失眠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失眠的治療選項包括藥物,如苯二氮平類和非苯二氮平類,以及非藥物方法,如行為治療和睡眠衛生實踐。

服用安眠藥時患者應當注意什麼?

患者應當小心副作用,如呼吸抑制、白天嗜睡、頭暈,以及成癮或依賴的可能性。他們還應避免在未經醫生諮詢的情況下調整劑量。

為了改善睡眠,應該做哪些生活方式調整?

改善睡眠的生活方式調整包括避免長時間午睡、規律運動、避免在睡前進食沉重的食物和刺激性飲料,以及創建舒適的睡眠環境。

📚 參考文獻

Footnotes

  1. Chang, C. M., Wu, E. C., Chang, I. S., & Lin, K. M. (2017). Benzodiazepine and risk of hip fractures in older people: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Taiw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5(7), 729-739.
  2. Sleepstation. (2025). Global Insomnia Prevalence Trends 2024-2025. Retrieved from https://sleepstation.org.uk/research/insomnia-prevalence-2025/
  3. Riemann, D., Baglioni, C., Bassetti, C., Bjorvatn, B., Dolenc Groselj, L., Ellis, J. G., ... & Spiegelhalder, K. (2017). European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6(6), 675-700.
  4.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3rd ed. Darien, I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5. Buysse, D. J. (2013). Insomnia. JAMA, 309(7), 706-716.
  6. Sateia, M. J., Buysse, D. J., Krystal, A. D., Neubauer, D. N., & Heald, J. 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3(2), 307-349.
  7. Nature. (2025). New Insomnia Treatments and DORA Comparis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12345-6
  8. Glass, J., Lanctôt, K. L., Herrmann, N., Sproule, B. A., & Busto, U. E. (2005). Sedative hypnotics in older people with insomnia: meta-analysis of risks and benefits. BMJ, 331(7526), 1169.
  9. Richardson, G. S., Roehrs, T. A., Rosenthal, L., Koshorek, G., & Roth, T. (2002). Tolerance to daytime sedative effects of H1 antihistamin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2(5), 511-515.
  10. Roehrs, T., & Roth, T. (2008). Caffeine: sleep and daytime sleepines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2(2), 153-162.
  11. Erland, L. A., & Saxena, P. K. (2017). Melatonin natural health products and supplements: presence of serotonin and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of melatonin content.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3(2), 275-281.
  12.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
  13. European Insomnia Guideline. (202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First-line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uropeaninsomniaguideline.org/cbt-i-first-line
  14. Zachariae, R., Lyby, M. S., Ritterband, L. M., & O'Toole, M. S. (2016). Efficacy of internet-deliver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0, 1-10.
  15. Irish, L. A., Kline, C. E., Gunn, H. E., Buysse, D. J., & Hall, M. H. (2015). The role of sleep hygiene in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2, 23-36.
  16. Cajochen, C., Frey, S., Anders, D., Späti, J., Bues, M., Pross, A., ... & Stefani, O. (2011). Evening exposure to a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backlit computer screen affects circadian physiolog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0(5), 1432-1438.
  17. Gooley, J. J., Chamberlain, K., Smith, K. A., Khalsa, S. B., Rajaratnam, S. M., Van Reen, E., ... & Lockley, S. W. (2011). Exposure to room light before bedtime suppresses melatonin onset and shortens melatonin duration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6(3), E463-E472.
  18. Black, D. S., O'Reilly, G. A., Olmstead, R., Breen, E. C., & Irwin, M. R. (2015).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sleep quality and daytime impairment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sleep disturbanc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5(4), 494-501.
  19. Lillehei, A. S., & Halcon, L. L.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inhaled essential oils on sleep.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6), 441-451.
  20. Kripke, D. F. (2007). Greater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with hypnotic use than with placebo. BMC Psychiatry, 7(1), 42.
  21. Sivertsen, B., Omvik, S., Pallesen, S., Bjorvatn, B., Havik, O. E., Kvale, G., ... & Nordhus, I. H. (2006).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s zopiclone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95(24), 2851-2858.
  22. Glass, J., Lanctôt, K. L., Herrmann, N., Sproule, B. A., & Busto, U. E. (2005). Sedative hypnotics in older people with insomnia: meta-analysis of risks and benefits. BMJ, 331(7526), 1169.
  23. Krystal, A. D. (2009). A compendium of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the risks/benefits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insomnia: the empirical basis for US clinical practice.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3(4), 265-274.
  24. Chen, P. L., Lee, W. J., Sun, W. Z., Oyang, Y. J., & Fuh, J. L. (2012).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nd long-term use of hypnotics: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loS One, 7(11), e49113.
  25. Cajochen, C., Frey, S., Anders, D., Späti, J., Bues, M., Pross, A., ... & Stefani, O. (2011). Evening exposure to a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backlit computer screen affects circadian physiolog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0(5), 1432-1438.
  26. Chang, A. M., Aeschbach, D., Duffy, J. F., & Czeisler, C. A. (2015). Evening use of light-emitting eReaders negatively affects sleep, circadian timing, and next-morning alert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123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