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急救指南:識別症狀、正確處理與預防策略

📋 快速摘要

項目詳細資訊
主要問題中風的識別、急救和預防方法
健康風險等級🚨 高風險 - 醫療緊急情況
中風類型缺血性中風(87%)、出血性中風(13%)
黃金時間發病後3-4.5小時內治療最佳
主要症狀臉部不對稱、手臂無力、說話困難
急救原則Call Call CCC + AED
預防方法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血壓

⚠️ 安全指南

重要提醒:
  • 中風是醫療緊急情況,立即撥打119
  • 不要使用未經驗證的急救方法(如綁手綁腳)
  • 即使症狀很快消失也要就醫(TIA)
  • 遵循正確的急救程序:Call Call CCC + AED
  • 預防勝於治療,控制危險因子
  • 定期健康檢查,監控血壓、血糖、血脂

中風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需要立即識別和處理。當大腦某個部位的血流減少時,就會發生中風(腦血管意外),其中87%的病例是由於血栓(缺血性中風)而發生,13%的病例是由於腦部出血(出血性中風)而發生1

如果您出現中風症狀,即使它們很快消失,也請趕快打 119 叫救護車緊急醫療服務。
準備載入

🔗 相關內容

  • 地中海飲食指南
  • 停止高血壓飲食法
  •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 運動類型與益處
  • 壓力管理
  • 睡眠衛生
  • 心臟病預防
  • 糖尿病預防管理

什麼是中風?

中風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發生在大腦某個部位的血流減少時。當血流停止時,腦細胞就沒有足夠的氧氣和營養,幾分鐘後就會開始死亡2。未及時發現和治療的中風可能導致死亡、腦損傷和/或殘疾3

中風的類型

缺血性中風(87%):

  • 由血栓阻塞血管引起1
  • 大腦血流供應不足
  • 需要溶栓治療4

出血性中風(13%):

  • 由腦部出血引起1
  • 血壓過高或血管異常
  • 需要控制出血5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 症狀會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消失6
  • 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6
  • 需要立即就醫評估6

中風的主要徵兆和症狀

中風的症狀因人而異,取決於中風的類型和受影響的大腦區域。一個常見的相似之處是,這些症狀在大約96%的情況下都是突然出現的7

主要症狀(FAST原則)

F - Face(臉部):

  • 臉部不對稱
  • 臉的一邊下垂或變麻木
  • 微笑時嘴角歪斜

A - Arms(手臂):

  • 手臂無力
  • 無力提起一隻或兩隻手臂並保持提起
  • 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

S - Speech(說話):

  • 說話困難
  • 說話含糊或奇怪
  • 理解別人的困難

T - Time(時間):

  • 時間就是大腦
  • 立即撥打119
  • 記錄症狀開始時間

其他常見症狀

  • 頭暈
  • 忽然跌倒、墜落
  • 失去平衡
  • 視力障礙/複視
  • 頭痛
  • 噁心和/或嘔吐
  • 動作異常和不協調
  • 意識改變
一旦識別出中風的徵兆,你應立即呼叫 119 請求救護車支援。

中風急救的正確處理方法

實施 Call Call CCC + AED:正確的應對方法

在中風情況下正確的行動是遵循「Call Call CCC + AED」準則:

1. Call(檢查):

  • 檢查個體的反應和呼吸狀態
  • 如有任何疑問,立即呼叫求助

2. Call(撥打):

  • 立刻撥打緊急服務電話119
  • 清楚描述症狀和位置

3. CCC(持續胸部壓迫):

  • 如果個體不呼吸或呼吸不正常,開始進行胸部按壓
  • 維持對大腦和其他器官至關重要的血流

4.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 如果個體沒有反應且不呼吸,使用AED(如果有的話)
  • 按照AED的語音指示操作
但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做,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呼叫 119 請求救護車支援。

錯誤的急救方法

避免使用以下錯誤方法:

  • 使用領帶或襪子綁住患者的手
  • 針刺手指放血
  • 使用未經驗證的民間療法
  • 延遲就醫等待症狀消失

這些方法缺乏科學依據,可能延誤治療時機或加重病情。

中風的預防策略

飲食預防

健康飲食原則:

  • 低飽和脂肪、低鈉、低糖
  • 高新鮮水果、蔬菜和全穀物
  • 適量魚類、橄欖油和乳製品

推薦飲食模式:

地中海飲食:

  • 未加工食品(水果、蔬菜、全穀物)
  • 適量的魚、橄欖油和乳製品
  • 少量瘦肉
  • 參考地中海飲食指南

DASH飲食:

  • 蔬菜、水果和全穀物
  • 無脂或低脂乳製品
  • 限制飽和脂肪和甜食
  • 參考停止高血壓飲食法
吃很重要、維持體重也很重要。

生活方式預防

規律運動: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結合
  • 參考運動類型與益處

壓力管理:

  • 學習放鬆技巧
  • 正念冥想練習
  • 參考壓力管理

充足睡眠:

  • 每晚7-9小時睡眠
  • 建立規律作息
  • 參考睡眠衛生

健康監控

定期檢查:

  • 血壓監控
  • 血糖檢測
  • 血脂檢查
  • 心臟健康評估

危險因子控制:

  • 控制高血壓
  • 管理糖尿病
  • 戒菸限酒
  • 維持健康體重

中風的治療與復健

急性期治療

溶栓治療:

  • 黃金時間:發病後3-4.5小時內
  • 靜脈溶栓藥物
  • 動脈取栓手術

支持性治療:

  • 維持生命體徵
  • 控制併發症
  • 預防再次中風

復健治療

物理治療:

  • 肢體功能恢復
  • 平衡訓練
  • 步態訓練

語言治療:

  • 語言功能恢復
  • 吞嚥功能訓練
  • 認知功能改善

職能治療:

  •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 輔具使用指導
  • 環境改造建議

中風的併發症與後遺症

常見併發症

身體併發症:

  • 肺炎
  • 深部靜脈血栓
  • 壓瘡
  • 關節攣縮

神經併發症:

  • 癲癇
  • 腦水腫
  • 腦疝
  • 認知功能下降

長期後遺症

身體後遺症:

  • 偏癱或半身不遂
  • 平衡障礙
  • 感覺異常
  • 疲勞

認知後遺症:

  • 記憶力下降
  • 注意力不集中
  • 執行功能障礙
  • 情緒改變

中風患者的照顧指南

急性期照顧

醫療照顧:

  • 密切監控生命體徵
  • 預防併發症
  • 營養支持

心理支持:

  • 情緒安撫
  • 家屬教育
  • 社會支持

慢性期照顧

日常生活照顧:

  • 個人衛生協助
  • 營養管理
  • 藥物管理

復健支持:

  • 配合治療計劃
  • 鼓勵自主活動
  • 預防跌倒

中風的營養支持

急性期營養

營養需求:

  • 高蛋白質
  • 適量熱量
  • 充足水分
  • 維生素和礦物質

進食方式:

  • 評估吞嚥功能
  • 必要時使用鼻胃管
  • 漸進式恢復正常飲食

慢性期營養

飲食原則:

  • 均衡營養
  • 控制鈉攝入
  • 增加膳食纖維
  • 適量補充營養素

營養補充:

  • 參考維生素C對血管健康的保護作用
  • 參考維生素E的抗氧化功效
  • 參考薑黃素的抗炎特性

中風的社會支持

家庭支持

情感支持:

  • 理解患者感受
  • 耐心陪伴
  • 積極鼓勵

實際支持:

  • 協助日常生活
  • 陪同就醫
  • 管理藥物

社會資源

醫療資源:

  • 復健中心
  • 專科醫師
  • 護理服務

社會服務:

  • 居家照顧
  • 交通服務
  • 經濟援助

中風的常見問題解答

常見問題

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是多久?

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是發病後3-4.5小時內,這段時間內進行溶栓治療效果最佳,可以最大程度減少腦損傷4

中風症狀消失後還需要就醫嗎?

是的,即使症狀很快消失(TIA),也需要立即就醫評估,因為TIA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需要預防性治療6

如何區分中風和偏頭痛?

中風症狀通常突然出現且持續,而偏頭痛通常有前兆症狀,且症狀會逐漸加重8。如有疑慮應立即就醫。

中風後多久可以開始復健?

中風復健通常在病情穩定後24-48小時開始,早期復健有助於功能恢復,但需要根據患者狀況調整9

中風會遺傳嗎?

某些中風類型有遺傳傾向,但生活方式因素更重要10。有家族史的人應更注意預防,定期健康檢查。

如何預防中風復發?

預防中風復發包括控制危險因子、規律服藥、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定期追蹤檢查11

結語

中風是一種嚴重的醫療緊急情況,需要立即識別和處理。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了解預防策略,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降低中風風險的重要措施。

關鍵要點:

  1. 時間就是大腦 - 中風急救分秒必爭
  2. 正確識別症狀 - 使用FAST原則
  3. 立即撥打119 - 不要延誤就醫
  4. 預防勝於治療 - 控制危險因子
  5. 持續健康管理 - 定期檢查和追蹤

記住,中風的預防和治療需要綜合性的方法,包括醫療、營養、運動和心理支持。通過正確的知識和行動,我們可以大大降低中風的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2024-2025年中風治療與管理最新研究

急性中風治療新進展

根據2024-2025年最新研究,中風治療有以下重要突破:

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時間窗擴展:

  • 機械性血栓移除手術時間窗已顯著擴展
  • 發病後超過6小時仍可進行手術,降低更多患者嚴重殘疾風險
  • 正在進行的BRIDGE-TNK EXTEND試驗測試將溶栓治療延長至發病後24小時的安全性

新型溶栓藥物:

  • **替奈普酶(Tenecteplase)**正逐漸取代阿替普酶(Alteplase)用於靜脈溶栓
  • 薈萃分析顯示替奈普酶提供更優的預後(90天無殘疾率更高)
  • 歐洲指南已推薦使用,北美地區正在轉換治療實踐

神經保護藥物:

  • 康乃狄克大學的P2X4受體抑制劑是前景看好的神經保護劑
  • 在臨床前模型中顯示減少腦損傷並改善恢復
  • 正在向臨床試驗推進,可能代表缺血性中風抗炎治療的新類別

聯合治療:

  • 三貝辛(依達拉奉和右旋冰片)舌下片劑已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
  • TASTE-SL試驗顯示與血栓切除術聯合使用時改善預後

再生與輔助療法

幹細胞治療:

  • 間質幹細胞(MSCs)正在研究其修復中風後神經組織的能力
  • 來源包括骨髓、脂肪組織或臍帶血
  • 促進神經發生、血管生成並減少炎症
  • 早期結果顯示長期功能恢復的潛力,超越症狀管理達到實際組織修復

其他輔助療法:

  • CIRARA神經保護劑在血栓切除術患者中顯示強勁結果
  • 正在向監管批准推進

預防與風險管理

NIH StrokeNet計劃:

  • 協調大規模臨床試驗,涉及超過500家醫院和國際合作夥伴
  • 加速新預防策略和治療的開發與驗證
  • 提供持續教育確保新協議和最佳實踐的廣泛採用

風險因子管理:

  • 重點仍是高血壓控制、心房顫動管理、糖尿病護理
  • 生活方式干預(飲食、運動、戒菸)作為主要預防策略
  • 新研究專注於個人化風險評估和數位健康工具

緊急應變協議更新

擴展治療時間窗:

  • 協議正在更新以反映血栓切除術和溶栓治療資格擴展
  • 先進影像學(灌注不匹配)指導晚期時間窗干預

院前照護:

  • 越來越重視移動中風單元、遠程醫療和快速分流協議
  • 最小化門到針和門到腹股溝時間,確保更多患者及時接受干預

消費者權益保障

這些更新旨在:

  • 提供最新的治療選擇和擴展的時間窗
  • 強調早期識別和及時干預的重要性
  • 突出預防策略和個人化風險管理
  • 與國際中風治療標準接軌

📚 參考文獻

本報告不能代替專業醫療建議。對於任何健康問題,都應該尋求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意見。

Footnotes

  1. Benjamin, E. J., Muntner, P., Alonso, A., Bittencourt, M. S., Callaway, C. W., Carson, A. P., ... & Go, A. S. (2019).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9(10), e56-e528. 2 3
  2. Powers, W. J., Rabinstein, A. A., Ackerson, T., Adeoye, O. M., Bambakidis, N. C., Becker, K., ...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2019).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9 update to the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50(12), e344-e418.
  3. Feigin, V. L., Forouzanfar, M. H., Krishnamurthi, R., Mensah, G. A., Connor, M., Bennett, D. A., ... & Murray, C. (2014).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The Lancet, 383(9913), 245-254.
  4. Emberson, J., Lees, K. R., Lyden, P., Blackwell, L., Albers, G., Bluhmki, E., ... & Hacke, W. (2014). Effect of treatment delay, age, and stroke severity on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84(9958), 1929-1935. 2
  5. Hemphill, J. C., Greenberg, S. M., Anderson, C. S., Becker, K., Bendok, B. R., Cushman, M., ... & Woo, D. (2015).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6(7), 2032-2060.
  6. Easton, J. D., Saver, J. L., Albers, G. W., Alberts, M. J., Chaturvedi, S., Feldmann, E., ... & Sacco, R. L. (2009).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Stroke, 40(6), 2276-2293. 2 3 4
  7. Goldstein, L. B., Bushnell, C. D., Adams, R. J., Appel, L. J., Braun, L. T., Chaturvedi, S., ... & Pearson, T. A. (2011).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2(2), 517-584.
  8. Dodick, D. W. (2018). A phase-by-phase review of migraine pathophysiology.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58, 4-16.
  9. Winstein, C. J., Stein, J., Arena, R., Bates, B., Cherney, L. R., Cramer, S. C., ... & Zorowitz, R. D. (2016). Guidelines for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7(6), e98-e169.
  10. Flossmann, E., Schulz, U. G., & Rothwell, P. M. (2004).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s and results of studies of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 Stroke, 35(1), 212-227.
  11. Kernan, W. N., Ovbiagele, B., Black, H. R., Bravata, D. M., Chimowitz, M. I., Ezekowitz, M. D., ... & Wilson, J. A. (2014).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5(7), 216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