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飲食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什麼?

生酮飲食 (Ketogenic Diet) 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台灣已經流行一段時間了,主要是被用做於減肥、減重的飲食法。

生酮飲食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限制在每天約 50 克以下,並且可以減少容易吃得過多、過飽食物的攝取。

然而,儘管個體結果差異很大,但大多數試驗並未顯示出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相比具有較大的減肥優勢。

生酮飲食是低碳水家族規矩最嚴格的一種。它將標準食物金字塔顛覆——脂肪佔據主舞台,蛋白質扮演配角,而碳水化合物則只是客串一角。基本上,生酮飲食由高達 60% 的脂肪、35% 的蛋白質以及微不足道的5-10% 碳水化合物組成。

而傳統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沒有固定的比例,但常見的作法是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限制在總日攝取熱量的26%以下。

與生酮不同的是,低碳水不一定要讓你的身體進入酮症狀態,只是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保持在低於標準飲食的水平。

個人並不推薦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屬於極端的飲食法,如果沒有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並且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個人不推薦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好處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糖尿病飲食風險與管理

少吃精緻澱粉很好,但都不吃澱粉會怎麼樣?

生酮飲食和低碳水飲食的好處之一是減少、或幾乎不吃精製澱粉。

精製澱粉是指經過加工的澱粉,例如白麵包、白米飯、白麵條、餅乾、蛋糕、糖果、薯條、薯片、餅乾、糖果、糖漿、果汁、汽水、甜點等。

精製澱粉的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被消化,並導致血糖升高,這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 所以,也有人推崇 低GI飲食,也就是低血糖指數飲食,降低飲食後血糖的劇烈波動。

一般來說,減少精製澱粉的攝入是一件好事。

在大多數研究中,生酮飲食可以減少飢餓感和食慾。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將精緻碳水化合物換成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最有飽足感的常量營養素。酮體本身也可能降低食慾。

生酮飲食的副作用

做什麼事都有風險,生酮飲食也不例外。 先讓我們攤開看,生酮飲食的風險有哪些。

短期:噁心,嘔吐,頭痛,疲勞,頭暈,失眠,便秘。 長期:脂肪肝,低蛋白血症,腎結石,以及維他命和礦物質缺乏,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問題。

關於副作用和不良事件的最可靠數據來自癲癇兒童的大型試驗。

顯示出各種可能副作用的不同發生率,從罕見的膽結石和肝臟酵素升高到更頻繁的血脂升高和胃腸道不適。

在飲食的最初幾週,隨著更高的酮水平,噁心和嘔吐等一些副作用可能更容易發生。

此外,丙酮可以呼出,口臭也是酮症的一種標誌。

酮類飲食中某些電解質(特別是鈣、鎂、鈉和鉀)可能較低。

但個人覺得生酮飲食最大的問題是,它把吃變得很無趣、痛苦。

紅酒配牛排很美味,但是牛排配奶油天天吃,其實很快就會膩。

天天早上一杯防彈咖啡,往往都是捏著鼻子喝下去的,瘦很好,但這樣子瘦真的很痛苦。

沒有人喜歡喝油跟長時間吃肉。

生酮飲食主要是讓身體進入酮體狀態

「酮體」的化學結構是一個氧帶著兩個碳氫鏈。常見的「丙酮」,就是一種酮體。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只會產生少量酮體。

但是,如果你的食物嚴重缺乏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包,馬鈴薯,水果,等等),那兩三天後你的身體就會產生大量的酮體。

一般來說,酮體是一種替代能源,可以取代葡萄糖。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我們身體的能源是葡萄糖,而葡萄糖是來自碳水化合物。

如果食物中缺乏碳水化合物,身體就無法取得葡萄糖作為能源。

兩三天後,身體裡的脂肪就會開始被分解成酮體,成為替代能源。

這就是「低糖飲食減肥法」的理論基礎——利用剝奪糖分來強迫脂肪分解。

如何升高身體內的酮體?

酮體升高有五種主要方式。

首先,也是最簡單的一點,禁食會導致酮的產生增加,因為你體內的肝醣儲備會耗盡。 其次,長時間運動會增加酮的產生,特別是如果您已經在吃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話。 第三,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在胰島素水平低的情況下產生酮。 第四,補充酮本身(即外源性酮)或攝取大量椰子油(其中含有可分解為酮的中鏈甘油三酯),即使不吃低碳水化合物,也會提高酮水平。 第五,典型的生酮飲食會因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低而導致持續的酮產生。

如果需要更高的酮水平,典型的生酮飲食也可以補充外源性酮,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較高的 MCT 生酮飲食通常用於治療癲癇。

由於碳水化合物含量,某些食物組不適合定期納入生酮飲食中,例如穀物。 其他類別可以隨意食用,例如動物產品(蜂蜜除外)。

然而,許多類型的食物都處於中間立場,例如水果和乳製品,但過高的碳水比例,可能會讓你身體離開酮體狀態。

結論

實際體驗過生酮飲食後,個人覺得生酮飲食最大的問題是,它把吃變得很無趣、痛苦。 你確實會瘦,進入酮體後,也不太會餓。

但是,你會很快就膩了,因為你的飲食選擇太少了。 除了肉、就是油,沒有其他選擇。

生酮飲食對身體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是個人不推薦生酮飲食的原因。

如果想要減肥,少吃多運動,是最好的方法。

常見問題

生酮飲食和低碳飲食適合糖尿病患者嗎?

生酮飲食和低碳飲食都是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選項,與已顯示有助於控制糖尿病的地中海飲食和DASH飲食一同。

為什麼生酮飲食比低碳飲食被認為風險更高?

生酮飲食因為在限制碳水化合物上更為極端,且較少被醫療專業人員推薦,因此被認為風險更高。

個人在開始特殊飲食前應該做什麼?

個人在開始特殊飲食前應該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也應該加強自我監測血糖。

文章中提到的生酮和低碳飲食的潛在風險是什麼?

潛在風險包括胃腸不適、血脂異常、低血糖、其他生化異常、生長遲緩、腎結石和硒缺乏症。生酮飲食主要在嚴格的醫療監督下推薦給難以控制癲癇的兒童。

文章對極端飲食方法有何建議?

文章建議,包括生酮和斷食飲食在內的極端飲食方法,長期難以維持,且常在恢復正常飲食後導致體重回升。它倡導均衡、安全、可持續且營養完整的飲食。

參考資料

  • ^Gomez-Arbelaez D, Bellido D, Castro AI, Ordoñez-Mayan L, Carreira J, Galban C, Martinez-Olmos MA, Crujeiras AB, Sajoux I, Casanueva FF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After Very-Low-Calorie Ketogenic Diet in Obesity Evaluated by 3 Standardized Method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7 Feb 1)
  • ^Johnstone AM, Horgan GW, Murison SD, Bremner DM, Lobley GEEffects of a high-protein ketogenic diet on hunger, appetite, and weight loss in obese men feeding ad libitumAm J Clin Nutr.(2008 Jan)
  • ^Hall KD, Guo JObesity Energetics: Body Weight Regul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Diet CompositionGastroenterology.(2017 May)
  • ^Ludwig DS, Hu FB, Tappy L, Brand-Miller JDietary carbohydrates: rol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chronic diseaseBMJ.(2018 Jun 13)
  • ^Hall KD, Ayuketah A, Brychta R, Cai H, Cassimatis T, Chen KY, Chung ST, Costa E, Courville A, Darcey V, Fletcher LA, Forde CG, Gharib AM, Guo J, Howard R, Joseph PV, McGehee S, Ouwerkerk R, Raisinger K, Rozga I, Stagliano M, Walter M, Walter PJ, Yang S, Zhou MUltra-Processed Diets Cause Excess Calorie Intake and Weight Gain: An Inpati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d Libitum Food IntakeCell Metab.(2019 Jul 2)
  • ^Fiolet T, Srour B, Sellem L, Kesse-Guyot E, Allès B, Méjean C, Deschasaux M, Fassier P, Latino-Martel P, Beslay M, Hercberg S, Lavalette C, Monteiro CA, Julia C, Touvier M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BMJ.(2018 Feb 14) ^Puchalska P, Crawford PAMulti-dimensional Roles of Ketone Bodies in Fuel Metabolism, Signaling, and TherapeuticsCell Metab.(2017 Feb 7)
  • ^Sedej SKetone bodies to the rescue for an aging heart?Cardiovasc Res.(2018 Jan 1)
  • ^Wood TR, Stubbs BJ, Juul SEExogenous Ketone Bodies as Promising Neuroprotective Agents for Developmental Brain InjuryDev Neurosci.(2018)
  • ^Qi Q, Durst R, Schwarzfuchs D, Leitersdorf E, Shpitzen S, Li Y, Wu H, Champagne CM, Hu FB, Stampfer MJ, Bray GA, Sacks FM, Shai I, Qi LCETP genotype and changes in lipid levels in response to weight-loss diet intervention in the POUNDS LOST and DIRECT randomized trialsJ Lipid Res.(2015 Mar)
  • ^von Geijer L, Ekelund MKetoacidosis associated with low-carbohydrate diet in a non-diabetic lactating woman: a case reportJ Med Case Rep.(2015 Oct 1)
  • ^Ullah W, Hamid M, Mohammad Ammar Abdullah H, Ur Rashid M, Inayat FAnother "D" in MUDPILES? A Review of Diet-Associated Nondiabetic KetoacidosisJ Investig Med High Impact Case Rep.(2018 Aug 23)
  • ^Robey IF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induced acidosis and cancerNutr Metab (Lond).(2012 Aug 1)
  • ^Westman ECIs dietary carbohydrate essential for human nutrition?Am J Clin Nutr.(2002 May)
  • ^Jayedi A, Shab-Bidar S, Eimeri S, Djafarian KFish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Public Health Nutr.(2018 May)
  • ^Sirot V, Leblanc JC, Margaritis IA risk-benefit analysis approach to seafood intake to determine optimal consumptionBr J Nutr.(2012 Jun)
  • ^Larsson SC, Orsini N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Am J Epidemiol.(2014 Feb 1)
  • ^Farvid MS, Stern MC, Norat T, Sasazuki S, Vineis P, Weijenberg MP, Wolk A, Wu K, Stewart BW, Cho E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Int J Cancer.(2018 Dec 1)
  • ^O'Connor LE, Kim JE, Campbell WWTotal red meat intake of ≥0.5 servings/d does not negatively influen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 systemically searche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Am J Clin Nutr.(2017 Jan)
  • ^Mazidi M, Katsiki N, Mikhailidis DP, Pencina MJ, Banach M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n Individual-Based Cohort Study and Pooling Prospective Studies on Behalf of the Lipid and Blood Pressure Meta-analysis Collaboration (LBPMC) GroupJ Am Coll Nutr.(2019 Aug)
  • ^Shin JY, Xun P, Nakamura Y, He KEgg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Am J Clin Nutr.(2013 Jul)
  • ^Khawaja O, Singh H, Luni F, Kabour A, Ali SS, Taleb M, Ahmed H, Gaziano JM, Djoussé LEgg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Front Nutr.(2017 Mar 27)